您的位置: 道信空见 > 佛法大师 >

智慧之光:慧净法师讲解佛教无常观的精髓

2024-04-19 09:06 来源:未知

向所有通过收音机学习佛法的人问好!阿弥陀佛

我是来自台湾的师父,名叫释慧净。非常高兴今天晚上有机会在广播里跟大家见面,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难得、非常宝贵的机会。刚才我也提到了,从今天开始连续四个晚上,每天晚上我都会有半个小时的时间。今天的主题是 "佛教的无常观"。

存在的一切都是无常的

所谓 "常",就是不变的、不腐朽的、甚至不灭的、不死的、永恒的,叫做 "常"。既然是 "无常",就意味着会变化、会转变、会衰亡,甚至最后会消灭、会死亡,这就叫 "无常"。

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是无常的,不是永恒不变的。所谓 "存在的一切 "是包罗万象的,因为宇宙之间所谓的存在,有有形的物质存在,我们眼睛能看到的、耳朵能听到的都有;再有无形的、精神的,也是一种存在,比如我们的思想、观念、知识、学问、思想,都不是永远如此、永远不变的;我们的心灵时时刻刻、一刻不停地在变化。我们的思想时时刻刻、一刻不停地在变化。即使我们有固定的想法,在遇到某些机缘时,想法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无形无象的无常。那么,心外之物,比如我们的身体,属于物质领域,也是无常的。它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在不断地新陈代谢,所以我们的身体当然也会遵循无常。我们的身体从初生的婴儿身体开始,经过童年、少年、青年,然后趋于衰老,甚至生病,最后一定会死亡,这就是所谓的肉体上的生、老、病、死。其他如桌椅、田地、房屋等器物,也无时无刻不在衰变之中,不可能永远保持固定的形状,这就是所谓器物的 "生、住、变、灭"。至于山川河流、地球、太阳系、佛教的无常观

佛教中的 "无常 "一词通常是指人的死亡。因此,佛教的无常观实际上就是 "死亡 "的观点和概念。这里有一些类比来解释这个问题:

在佛陀时代,他强调无常感的重要性,经常用 "四种马 "来比喻众生感受到的不同程度的无常。

第一种是 "好马",所谓 "好马见鞭影就跑"。这种马非常聪明,看到主人的鞭子,就知道要跑,不能再慢悠悠地走了。

第二种是 "好马"。虽然它没有 "好马 "那么聪明,但当主人的鞭子抽到它的尾巴时,它就知道要跑了。

第三种是 "平庸马",速度较慢,必须等到鞭子抽到身上感到疼痛时,才会被吓一跳,知道要跑。

第四种是 "驽马",速度最慢,只有当它感觉到鞭子抽打在骨头上的疼痛时,才知道要跑。

四种不同程度的无常

这四种马比喻四种无常程度不同的人。

第一种人在看到花开花落时体验到生命的无常,在看到火葬场焚烧尸体的浓烟时感受到生死的重要,然后思考:"人啊,生命从哪里来?我们死后会去哪里?死后还有世界吗?如果死后没有世界,那么一切都完了;如果有,死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是痛苦吗?是幸福吗?他会思考这个问题,想弄明白它。如果真的有死后的世界,那么他就想追求绝对安宁和幸福的世界。这种人是佛门根基比较深厚的人,只要看到一朵花开了,虽然生命很灿烂,但过了一段时间,花枯萎了,雕谢了,掉落了,他马上就会觉得自己就像这朵花一样。

第二种人,当他看到送葬的人群、棺材或灵车经过时,就会意识到有一天自己也会这样,于是就会萌发学佛修行的心。

第三种人必须让他看到邻居或朋友的死亡,或参加朋友的葬礼,意识到有一天也会轮到自己,因此认为自己必须修行。

第四种人必须等到他最亲近、最关心、最爱护的人,如父亲、母亲或兄弟去世后,他才会警觉到自己很快就会像他们一样。如果一个人连亲人的死亡都没有深刻的感受,直到自己年老多病时才感觉到无常,那么这个人就是慢者。如果一个人在自己年老多病的时候也不觉得无常即将来临,那他就真的没有无常感。没有无常感的人,不太可能有宗教情怀,也不会追求宗教信仰和进一步培养宗教信仰。

阎罗王的信

在佛教中,所谓老实学佛、修行的人,必须有一个重要的基础,那就是要有强烈的无常感,所谓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并不是到了年老或重病时才想到无常,而是即使年轻时身体健康,也会感觉到无常就在眼前,这才是对无常有深刻认识的人。这是一种对无常有深刻认识的人。他会积极学佛修行,不勤奋是不可能有成就的,更何况要解决今生的生死轮回,就必须修行,可见无常观的重要性。

在这里,我们用阎罗王的一封信来打比方:

有一个老人去世了,他的精神意识(世人通常称之为灵魂)来到阴间的阎罗王那里,阎罗王根据老人的生死簿判定了他的罪过,阎罗王对老人说:"你活着的时候,可以说是恶行多于善行,应该受到某种惩罚。老人大惊失色,连忙哀求阎王说:"阎王爷,您要是早点告诉我,我就能逃过一劫了!如果您早一点通知我,我就可以改过自新,行善积德,今天就不用到这里来接受您的审判了!阎王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了,不是一封信,也不是两封信,而是很多封信!当你头发变白的时候,这是我通知你的第一封信;当你牙齿颤抖的时候,这是我通知你的第二封信;当你眼睛模糊、耳朵听不清的时候,这是我通知你的第三封信。我已经通知你们很久了,是你们没有注意到!" 阎罗王说完这些话,跪在老人身边的这个年轻人说:"阎罗王啊!你已经通知他好几次了,却还没有通知我!你为什么把我叫来?" 阎王说:"我已经通知你好几次了,你还记得吗?你班上的学生淹死了,那是我通知你的第一封信;你的邻居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智慧之光:慧净法师讲解佛教无常观的精髓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孤坟多是少年人"。我们通常认为,人只有在年老或生病时才会死亡,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当无常来临时,无论健康、疾病、年老还是年轻,我们都会死去。而且,死亡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因为有生就有死。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与死亡无关。地球上大约有 60 亿人将在一百年内死去,当然也有少数人还活着,但再过几年,他们也将死去。一般人都很忌讳死,有的人看到死、听到死、想到死,都说是不吉利的,所以大楼的电梯很少有四楼的编号,医院里面也没有四层病房,这说明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但再怎么怕,也要面对无法逃避它终将被死亡和痛苦所逼迫;如果积极面对它,就有可能解决它、超越它。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不应该逃避死亡,而应该正视死亡。

很多僧尼,尤其是高僧大德,往往会在床头,特别是眼睛容易接触到的地方贴一个大大的 "死 "字,时刻提醒自己是否超脱了死亡。人死后,如果是精进修行的人,可能不会堕入三恶道,还可以投生人道,继续修行;如果他往生极乐世界的愿力很坚定,一直专修南无阿弥陀佛,也会往生极乐世界。否则,人死后,其神识必将再次受到阎罗王的审判,再次受六道轮回之苦。

念佛超越阎王门

所谓六道轮回,多在三恶道中。无论你是有移山填海之勇,还是有顶天立地之才,谁能避免在阴曹地府与阎王面对面?只有超凡脱俗、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的人,不仅不会与阎罗王相见,甚至还会让阎罗王对他肃然起敬、顶礼膜拜。凡是念佛的人,不仅不会受到鬼神的伤害,而且阎王也不敢请他来;另外,上至大王,下至贩夫走卒,都要经过阎王的大门,所以佛教重视死亡和无常,目的就是要超越死亡和无常。

让我再引用几个故事来证明,念佛的人让阎王敬重:

唐朝时,有一个叫方诸的人突然死去,当他的神识来到阴间时,阎王对他说:"根据《生死书》记载,你曾经劝一位老人念佛,现在那位老人已经往生极乐净土了,而你自己也有这样的福报,也可以往生,所以我今天请你来这里和我们见面,给我们解释一下。这位僧人对阎罗王说:"我发愿念诵一万部金刚经,朝拜五台山,但还不想往生极乐净土。阎罗王说:"诵经和朝圣是好事,但比不上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比诵经和朝圣好千百万倍。阎罗王无奈,只得让他返回阳间。从这件事中,我们知道,只要劝人学佛、念佛,不仅自己能往生极乐,还能感动阴曹地府,受到阎罗王的尊崇。

还有一个故事:

饶州有个叫郑林的士兵,死后来到阴间,因为寿元未尽,只好让他回到阳间。但是,在返回阳间之前,阎罗王对他说:"你回到阳间之后,要努力行善积德,看到有人杀生,就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样被杀的动物也会转生到新的地方,或者投生到好的地方。

由此可见,念阿弥陀佛也可以荐拔亡灵,同时还可以增加自己的福报,延年益寿,而不仅仅是将来往生西方。这两点在宋代王日休居士所著的《龙树净土文》中都有记载。这本书非常有名,专门讲净土法门。

我给大家讲一个比喻,叫 "三愿未了"--讲的是三个愿望还没有实现的故事:

一位高僧到朋友家拜访,劝他抓紧时间学佛念佛。朋友说:"学佛念佛很好,我也有这样的愿望,但我还有三个愿望没有实现: 第一,我的房子要换了,新房子还没建好。第二,我还有一个儿子没有结婚。第三,我还有一个女儿没有结婚。等这三件事办好了,我就专心学佛念佛。" 然而,没过几天,这位朋友突然去世了,这位佛学大师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诗:"朋友名叫张祖柳,劝我念佛说三头,只怪阎王不识相,三头还没念完就来勾我。

这首诗说:"我的朋友叫张祖六。我劝他读书念佛,他说还有三件事没办成,阎王不留情,不等他办成至少一件事,就这么早把他勾去了性命。所谓 "阎王注定三更死,五更留不住",就是这个意思。死亡是没有商量余地的。一旦面临死亡,求饶是不可能的,除非当下念佛,或许可以延长生命,或许可以往生极乐,不与阎王相见。

念佛法门简单而殊胜

念佛不一定要出家,也不一定要住在寺院里,甚至不一定要隐居或深入深山。念佛法门方便易行,功德无量,可以直接了脱生死,必定成佛。不管你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不管你是男还是女,也不管你对佛经是否有很深的了解,只要你有往生极乐世界的愿望,只要你念 "南无阿弥陀佛 "这句名号,只要你在目前的身份、工作、环境中有时间念佛、 就可以想念多少就念多少,想念多少遍就念多少遍,就能在现世得到佛光的护佑,起到消灾免难、逢凶化吉、增福延寿的作用,临终也是如此。这样,不仅现世能得到阿弥陀佛光明的护佑,临终也能往生极乐世界,化解无常,超脱生死轮回。只要我们深观无常,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念诵弥陀名号,就能保证今生超越轮回,往生极乐世界。

各位莲友,今天就讲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

2001 年 11 月 12 日在新西兰奥克兰 AM990 频道的 "人间净土 "节目中发言。


参考资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