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道信空见 > 佛法大师 >

照诚法师谈佛教与当今社会的和谐共生

2024-04-21 08:33 来源:未知

探讨佛教如何融入当今社会

照诚法师

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佛教必须与当时的社会相适应,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指引下,中国佛教逐步走上了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广大佛教徒坚持 "爱国爱教 "的方针,积极开展国际友好交流,热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重视培养青年僧才,大力发展佛教文化教育事业,从各个方面体现了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佛教必须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是当今中国佛教界的共识。因此,现在佛教界几乎所有的有识之士都在为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作出各种努力。但是,佛教应该如何才能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或者说,佛教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究竟应该从那些方面入手,本文想谈几点个人的看法,以期在有识之士中能对号入座。

佛教必须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仍然属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逐年提高,目前综合国力已达到相当程度,社会发展将接近小康水平。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社会主义社会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佛教应该与当前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相适应。也就是说,我们整个佛教事业必须从实际出发,适应当前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需要,特别是适应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

I. 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

当前,中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不仅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各国开放;不仅在经济领域开放,也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不仅在沿海、沿江、沿河开放,也在内陆城市和地区开放。佛教寺院作为宗教活动场所,也在对外开放的范围之内。因此,在当前形势下,佛教对外开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适应海外佛教信徒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一些佛教盛行的国家和地区,经常有大批佛教信徒来中国大陆旅游。这些人大多信仰虔诚,来中国大多是朝拜祖庭,认祖归宗。但也有一些人想亲眼看看中国大陆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由于几十年来与世隔绝,他们受到国外一些宣传媒体的影响,总以为中国大陆的佛教已经名存实亡。因此,作为佛教界的一员,首先要做好这些人的接待工作,向他们大力宣传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更重要的是,要寺庙庄严,道风良好,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中国大陆佛教,目前正在焕发生机。做好海外佛教徒的工作,适应海外佛教徒的需要,是当今中国佛教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适应海外来宾、游客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有许多国家元首、政治家、实业家等来我国访问,也有大批海外来宾、游客来中国大陆观光、旅游。而许多佛教名山,包括一些佛教胜地和佛教寺院,都已成为我国的旅游区或重要的旅游景点。是一些国家元首、政要等贵宾和旅游者来中国旅游的必到之处。特别是佛教名寺,作为中国对外国际交流的窗口,对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中外佛教文化交流和维护世界和平事业,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例如,上海龙华寺的撞钟活动已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国家旅游项目之一。上海玉佛寺被列为上海旅游四大景点之一。自对外开放以来,凡来上海参观、访问、观光、旅游的海外贵宾和游客,平均每天多达1500人左右,最多时每天3000人左右,平均每年50万人左右,上海佛教界已接待重要贵宾百余人。

在对外友好接待中,上海寺院的法师们,始终坚持 "在教言教 "和 "独立自主自办教会 "的原则,主动向来宾和游客宣传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介绍我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特别是明旸、真禅两位高僧,还在接待中积极劝说他们的海外弟子来上海投资祖国的四化建设。正是由于上海寺全体僧人能够齐心协力做好对外接待工作,从而得到海外客人的好评。由此可见,做好对外友好接待工作,适应海外来宾、游客的需要,也是当前中国佛教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适应海外人士参观佛教古迹的需要

在对外开放中,佛教不仅要做好友好接待工作,还要满足一些海外人士渴望一睹佛教古迹的要求。这是因为,大多数海外来宾、游客,并不都是因为信仰佛教而到寺庙礼佛。他们来到寺庙,主要是想瞻仰佛教古迹。为此,佛教界必须保护好全国各地的佛教名胜古迹,使之不受破坏。已经被破坏或损毁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恢复和修缮。个别寺庙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增设一些佛教景点,以迎合对外开放的需要。近年来,上海地区一些佛教寺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比较典型的是上海静安寺,近年来在寺内开辟了佛教文物楼,将寺内原有收藏的珍贵佛教文物分别陈列出来,从而吸引了不少外地来宾和游客。原寺八大名迹,被誉为 "靖安八景"。元代诗人和僧人曾集众家之所长,编辑为《静安八景咏怀集》,从此静安古寺更加名扬四方。现静安寺有二、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

当今社会已进入 "信息爆炸 "时代,人类在宏观上可以九天揽月,终极 "黑洞 "天体,在微观上可以深入 "夸克",并掌控 "克隆 "技术。我国也已经掌握了 "克隆 "技术。但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此,我们正在加快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作为佛教,必须与两个文明建设相适应。

(一)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

在丰富的佛教思想理论中,有许多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适应的积极因素。比如,佛教的缘起性空、如实知见的认识论,诸行无常、时空无尽的宇宙观,无我利他的人生观,不知疲倦的生命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伦理观,以及三论宗的核心思想和止观实践等等,都可以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当今中国佛教界必须大力弘扬这些思想,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于中国佛教界来说,就是要加强佛教文化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佛教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佛教文化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是,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佛教文化还很不发达,远远不能适应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为此,当前中国佛教界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佛教文化建设。

1. 加快培养新世纪高层次佛教人才。

当前,中国佛教界除了继续办好原有的各级佛教院校,培养爱国爱教的佛教人才外,还应注意从多方面培养一些高层次的佛教研究人才。在这方面,中国佛教界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如中国佛学院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研究生。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苏州 戒幢佛学研究所、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等,都在探索佛学研究,培养高级佛学研究人才。中国佛教协会还选派部分青年僧人赴日本、斯里兰卡、缅甸等国留学。几年前,中国佛教协会还选派了一位曾留学日本、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的青年僧人到ws36博狗网址是多少大学东方学系攻读博士后学位,现已毕业。这些都是培养高层次佛教人才的有效途径,应继续大力探索,积累经验,加以推广。

照诚法师谈佛教与当今社会的和谐共生

2. 大力开展佛学研究

目前,国内研究佛教的机构有三种:一是宗教事务部门附设的宗教研究机构,如国家宗教事务局设有宗教研究司。二是社会科学研究部门设立的宗教学研究机构,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各省市社会科学院的宗教研究所居多,三是佛教界创办的佛教文化研究机构、 如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苏州灵山佛教研究所、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天台山佛教研究会、常州市佛教文化研究会、金陵佛教文化研究会、常州市 佛教文化研究会、金陵刻经处等。这些佛教研究机构和部门在佛教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今后要继续努力,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特别是尚未建立佛教研究机构的省、市佛教协会,更应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开展佛教研究机构。3、积极弘扬佛教文化

弘扬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佛教书刊的出版发行,特别是各种佛教刊物,是弘扬佛教文化的重要阵地。目前,全国佛教刊物不下数十种。同时,在理论界和宗教事务部门发行的宗教刊物上,也发表了大量有关佛教的文章。在佛教界主办的佛教刊物方面,除中国佛教协会和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外,几乎所有的省市佛教协会都有自己的佛教刊物,只是有的公开出版,有的内部发行。这些佛教刊物在弘扬佛教文化方面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今后要继续努力做好。特别是在提高质量上狠下功夫,加强佛教理论色彩,发挥地方特色。

4、开展佛教文化交流

开展佛教文化交流,除了组织佛教刊物外,主要是通过召开各种形式的佛教思想研讨会。近年来,宗教事务部门、学术界、宗教界三支佛教研究力量携手,共同举办了不同主题的佛教思想研讨会、佛教理论研讨会、佛教名僧思想研讨会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近年来,市宗教事务委员会、市佛教协会、市宗教研究所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联合举办了圆瑛、净宗、应慈三位高僧的佛教思想研讨会和三本纪念文集,有力地推动了上海的佛学研究。1998年10月,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国佛教协会、中国宗教学会联合成立了纪念中国佛教二千年组委会。成立了纪念中国佛教二千年组委会,在无锡召开了纪念中国佛教二千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人数、收到的学术论文数量为近年来佛教学术思想研讨会之最。(二)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相适应

佛教既要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又要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相适应。因此,当前中国佛教界必须高举爱国爱教的旗帜,竭尽全力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1. 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

佛教四众弟子要按照佛教 "庄严国土 "的要求,遵循 "爱国爱教 "的原则,发扬 "农禅并重 "的优良传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有在家僧人都应与其他僧人一样工作。所有在家僧尼都要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工作,做好本职工作;所有僧尼都要在保持自身修养的同时,积极从事各种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一些山区农村,远离城镇的寺庙,往往有较多的土地和荒山,僧尼除从事农业生产外,可以广泛开展植树造林、营林、种茶和药材等生产,从事多种经营,生产上自给自足,自力更生,地处名胜之地或在大中城市的寺庙,游客众多,可以从事一些服务型劳动。在这方面,不同地区的寺庙,都取得了不少成绩,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如福建省远离城市的一些寺庙,多在山区,他们动员僧尼从事农、林、茶、药等经营,收益可观,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2. 热心佛教僧伽福利事业

广大佛教弟子要按照佛教 "利乐有情 "的要求,发扬佛教 "慈悲济世 "的精神,热心关心佛教僧伽的福利事业。目前,全国佛教界在抗洪救灾、关爱残疾儿童、支持希望工程、热心参与各项社会慈善福利事业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各地佛教界纷纷成立一类慈善基金会组织,设立慈善基金,专款专用,持久开展慈善救助活动。1991年夏,我国安徽、江苏、浙江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遭受特大洪涝灾害,上海市佛教界先后向灾区人民捐款1亿多元;1998年夏,我国长江流域等地区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上海市佛教界再次向灾区人民捐款6000多万元。据不完全统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上海佛教界发扬佛教 "救世济民 "的精神,已向有关方面捐款1300万元人民币,大力支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今后,全国佛教界要继续发扬此外,一些佛教寺庙倡导 "文明进香",不仅杜绝了火灾事故的发生,保证了寺庙和宗教设施的安全,而且大大减少了城市空气污染,净化了寺庙环境,为创建清洁卫生城市创造了良好条件。这一新举措既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又符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要求。因此,全国佛教界应继续大力倡导和全面推进 "文明进香 "活动。


参考资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