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道信空见 > 佛法大师 >

探索心灵合一:如何让心灵与万物融一体,实现心物一元的和谐之美?

2024-04-23 08:41 来源:未知

心物合一,化身如何产生

今天,我将继续回答前天的问题。前天,我说宇宙万物皆由心生,"万物 "因 "心 "而生。如果我们的心不动,万物会存在吗?答案肯定是 "有"。这不是与佛教的理论背道而驰吗?佛教说:"心动则万境(万物)生,心灭则万境(万物)灭"。那么,现在我们的心不动了,万物还存在吗?答案是:山河大地、森林树木依然存在。老子说:"无,天地之始也;有,万物之母名也"。宇宙之所以有万物现象,就是因为我们的心给它强加了一个名称。如果心没有动,它的存在就等于不存在。它存在与你何干?在,是由你的心决定的,附着在名词上,这是山,是水,那是土,是树.......。如果心不给它一个名字,它就好像不存在一样。六祖初到法性寺(今光孝寺),当两个和尚争论是风动还是幡动的时候,六祖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本心在动。" 有些人修行者不应抓住别人的缺点不放。朋友之间,不要抓住诀窍不放。不要因为别人有缺点就利用他。让他有机会发挥自己的长处。如果一个人总是盯着别人的缺点不放,对于学佛的人来说,就是在收集别人的业力。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就等于在自己身上收集别人的业障,因为你心中的光明就是黑暗面。久而久之,你的内心就会充满黑暗。如果你看到光明好的一面,久而久之,你的内心就会明亮。下午的劳动课上讲到,罗汉还有四等,菩萨还有十等,佛还有三身,人怎么会没有差别呢?如果不以平等之心待人,自己的心永远不会平衡。做任何事,都会有报怨的时候。因为人与人之间,本身就存在差异。每个人吃饭不一样,有的多,有的少;工作不一样,有的强,有的弱;学佛修行,有的悟得快,有的悟得慢;山上的树有的高,有的低,地上的人有的穷,有的不同。如果能做到不去分别,是什么样的,就让它是什么样的,不去改变它,那么所到之处,便是一片欣欣向荣。如果本该存在的都是错的、为什么在圣人眼中,一切都不必改变?一切都是美好的?因为在圣人眼中,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只是你们没有发现它的价值,不能利用它。因为你没有发现和找到它的价值,所以你说它没用。收集石头的人可能会认为木头没有用。从事雕刻的人可能会说土没有用。他们都是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而圣人认为万物皆有妙用。只有当一个人与世隔绝时,他才会觉得没有什么是有用的。

"心灵本身不是心灵,因为事物就是心灵;事物本身不是事物,因为心灵就是事物"。如果我们用现代哲学的观念来解释这句话,那就是:宇宙万物,是心给它附加了一个名词,才产生了万物。所以老子说:"万物之母,有其名"。但哲学只提到了一半,另一半却没有提到。心为万物命名,万物皆有。"心 "从何而来?心 "来自万物的存在。楞严经》中说:"是心生故",看到万物,就看到了自己的心。因此,"心本无心,因物生心"。如果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可以打个最简单的比方,你想知道自己有没有贪、嗔、痴、慢、疑?关上门绝对没有。只有当你出门办事,有人说了不中听的话或瞪了你一眼时,你才能检验出来。只有在这个时候,你才能看到自己内心的反应。因此,"反应 "的是自己的 "心"。反应越强烈,看得越清楚。所以古人说 "烦恼即菩提"。只有借助烦恼,才能检查自己的心。

探索心灵合一:如何让心灵与万物融一体,实现心物一元的和谐之美?

动即是心,不动亦是心。六根向六尘,六尘分别时,本身就是真心的显现。妙用的也是真心。离物则心动,知物在外则心显。但我们习惯于给它附加属性:我们说这个是 "好",那个是 "坏"。从世俗的角度来看,事物有好坏之分。从世俗的角度看事物,它们没有好坏之分。然而,佛法不离世间法,即使你已经超越了自己的内心,不分好坏。当你做世间法时,你仍然必须遵循世间法。也就是说,你一个人无法改变大因果,但你可以改变自己的心。其实,学佛人不需要改变周围的环境,只需要改变自己,管好自己的心。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管理好了,社会自然会好起来。所谓净化社会,就是每个人先净化自己。

如果我们处于一种 "定 "的状态,不动念、不分别,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虽然我们从未感受过,但从理论上完全可以理解。我们都做过梦,在梦中,我们会把梦中的一切都当成真的。所以,在梦中该打的还是打,该吵的还是吵。每当一个人修炼到不执着于梦境,告诉自己 "这是梦 "的时候,他就会很快醒来。有了这种定力,白天遇到境界,就会马上告诉自己:马上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也就是马上就要醒过来了。之所以有梦,就是要告诉你,白天你也在梦中,其实一切都是梦。"梦说梦,梦更梦"。当我们不再与万物分离时,世间万物都在整体的虚空之中。就像你坐在这里,腰板挺直,正念树起,几秒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内什么都不想,不呼吸,突然间你觉得一切都消失了。洞、人,什么都不存在了。你与万物融为一体,万物与你融为一体,融为无体,因为不再有分离、执着、存在或不存在。这就是为什么进入冥想的人的心智和意识可以穿透山顶的原因。我 13 岁时读到的第一本小说《神仙醉》描写了土行孙穿越大地的故事,我对此深信不疑。我之所以深信不疑,是因为我自己也经常在梦中穿越高山大海。学佛之后,我才知道,原来人真的可以通过修炼达到这样的境界。以前天台山有个班寿,他的神识可以到厨房拿东西。每天晚上,他把厨房里的锅巴拿到禅堂,分发给大家。厨房里的人发现锅碗瓢盆总是不见,就向大和尚反映;大和尚的禅定水平也很高,他在自己屋里打坐,神识出去观察,发现班首的神识从座位上下来,去了厨房。这时,他开了一个玩笑,把班首的肉身放在了床下。当班长回到禅堂,把锅巴放在大家面前时,他回到座位上一看,发现自己的肉身不见了。于是他四处寻找。禅堂里不能发出任何声音,他急得团团转。这时,大和尚站在禅堂门口大喊:"你知道你破戒了吗?" 班首神识与喜对话如果你感到 "空",那就有 "空",这仍然是一种 "有"。"无 "就是完全没有。今晚来打坐之前,我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是我在家时认识的一位道友,比我大五岁,已经出家了。他现在住在一个山洞里,问我下一步该怎么修炼。我问他处于什么状态。他说:睁眼闭眼,眼前一亮。就像唐朝道宣律师说的那样: "春有明月,月无明道"(此未超色阴)。人无时无刻不在光明的海洋中。道宣律师修行时,常有天人送来食物。这说明,只要有愿力和道心,即使还没有得道,只要有佛菩萨的慈悲和愿力,就能得到天上人间的供养。完全可以往生西方。此时,道宣律师的身心已达到一潭清水,明月已现。他已经达到了睁眼闭眼都是光明,环顾四周都是神采奕奕的地步。从来没有无明(睁眼闭眼都是暗的,禅宗称之为 "暗桶底")。我告诉那位僧侣 不要活在光明中,要走出光明。他说化身从何而来?其实,它来自妄念。比如,你在这里动了一个 "回故乡 "的念头,如果你有足够的能力,你的形象就会在故乡出现(但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能力,就不会出现)。当我们许下 "成佛 "或 "成菩萨 "的愿望时,我们已经将自己的内在力量提升到了 "佛 "或 "菩萨 "的层次。如果我们不发这个愿,又怎么能修炼呢?我们无法把(愿力的)另一半提升上去,整个力量都在低层次。所以佛家说,法身如如不动,佛身随来随去,佛身处于佛身的阶段。其实,"发愿 "就是把化身送上去,人在临命终时,会有另一种力量与当时的愿力融合,化身就会消失。民间传说,人在临死的时候,会到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带走所有的力量。如果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就很好解释了。因为人去过的任何地方都会留下影子。就好像银行里的录像一样,只要你来过,就会被记录下来。

人们常说 某某大师曾在此居住,并拥有迷人的力量。每个人,随着功力的深浅,都会留下功力的深浅。如果你刻意去祝福一个人,超越一个人,反而无法祝福和超越。如果你一心去做,反而能超越不法分子。如果你认为是你在超越,你就必须背负这个业障。如果你认为是佛和菩萨在超越,那么我们只是佛和菩萨的工具,业障由佛和菩萨来扛。有人说:"某某的业障太重了,我一看到他就头疼。" 因为你有分别心和执着心,对方的业障跑到你身上,所以你头疼。因为心造业,所以心吸收业。

让我们留点时间给大家提问。

问:师父刚才说 "三者是一样的",请再给我讲讲。

师父 入定、睡眠和死亡是完全一样的。早上醒来时,你没有任何想法,这与打坐非常相似。一开始,空性和尚问我:"你想入定吗?" 我回答说:"做梦也想" 空有和尚说:"那就先看看做梦是什么样子吧?"

首先躺下,放松身体,收回思想和意识。先由外受入内,再由内受入心。身体里有一种力量,当你入睡时,它会慢慢变薄;当你醒来时,它会由薄变厚。还有一种力量会完全离开身体。

尤其是当身体疲惫、头脑清醒时,会逐渐安静下来,入定时必须先静。但一旦静下来,又会晕倒。

问:入定后什么都知道了,为什么还要用引磬出定?

老师: 精有很多层次。在很深的 "净 "中,人甚至无法呼唤。这种功夫很高的人,会告诉自己要在 "劲 "中待多久才能入 "劲",时间一到,就会自动出 "劲"。(例如,你明天早上五点钟要赶火车,在睡觉前,你就暗示自己一定会在那个时间醒来)。有些人忘记了暗示自己,所以他们需要有人把他们从 jing 中叫出来。

问:我看到很多人身上都有财物,我也确实治好了很多人的绝症 ......。

老师:每个人身上都有护法神!有很多无形的众生围绕着我们,这就是过去结下的因缘。你行善,它也会修善;你作恶,它也可能作恶多端。治病救人不是你的力量,无形的众生就在后面,以摸摸你的手,吹口气的形式。

静坐时,神识外放,肉身被一层光罩笼罩,无形众生无法进入。阴气重的人,无形之物很容易进入,即附体。

*六祖说:"开六七因,转五八果"。修炼之初,一定要转念,不要有分别心,这样到成佛时,前五识和第八识才能完全圆满。


参考资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