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道信空见 > 佛法大师 >

探索《华严经》中的佛富贵十二:寻找心灵成长的密码,开启智慧宝藏

2024-04-18 09:38 来源:未知

不读《华严经》不知佛财(十二)--宽运法师在西天寺举办 "华严吉祥法会"

探索《华严经》中的佛富贵十二:寻找心灵成长的密码,开启智慧宝藏

各位法师、居士

我们继续讲《华严经》。今天上午我们念 "十敬",这个 "敬 "在佛法中非常重要,就像净土法门的 "三心": "深心、诚心、愿心",有了这三心,才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可见 "恭敬心 "是修行人必须要有的。"恭敬心 "就是我们常说的 "以小为大"、"以己为大","恭敬心 "是一种利益众生的思想和行为。当然,如果我们有能力、有意愿这样做,首先要 "自利利他",如果不自利利他,怎么能做到 "自利利他 "呢?

如前所述,在《华严经》的 "七处九会 "中,佛陀在天上和人间的七个地方讲了九次法。这七个地方是人间的三个地方,即菩萨场、光明殿和亡灵园。天上的四处分别是兜率天宫、夜摩天宫、兜率天宫和帝释天宫。我们可以看到,佛陀自从在菩提树下悟道之后,就发愿要把他悟道的内容传达给众生,他说法的地点和内容可以说是一级比一级高,所以,我们今天讲这个 "还俗",学这个还俗,大家可以对照一下,看看自己到底能不能做到?

这两天,我们一直在诵《清净行愿品》,相信大家应该有一些感受和体会--对于一个初学者,甚至已经学佛一段时间的人来说,要想进入佛法的境界,乃至华严法海,《清净行愿品》是一个非常好的入门。净行观属于华严修法的信仰层次。它不仅体现了理解之门,也体现了行动之门。换句话说,学习佛法不仅要了解教义,还要努力实践。如果只懂教理而不去实践,那么佛法对我们来说就如同世间的哲学,只是增加我们的知识和福报而已;反之,如果只注重实践佛法而不懂教理,那么就很有可能会顾此失彼,盲修瞎练,不知不觉地误入歧途,所以必须要懂行并重,才会有正确的修行方法。

但是,如果没有人指导、传授佛法,就很难深入佛法的核心,掌握要领,更谈不上突破、提升乃至解脱。因此,对于一个诚心学佛的人来说,要进入佛法的境界乃至华严的大海,《净行品》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方便入门处。

在《净行经》中,文殊菩萨对智首菩萨说

佛子!你知道如何善用自心,才能获得一切妙功德吗?

然后,他又劝智首菩萨说:"菩萨在家,愿众生知家空,离逼迫。这里所说的在家菩萨是指受菩萨戒的优婆塞和优婆夷。也就是说,受了菩萨戒,行了菩萨道,别人不能受的能受,别人不能忍的能忍,别人不能行的能行,别人不能做的能做,坚定不移地行菩萨道的人,都是在家菩萨。

何谓 "愿一切众生"?除了愿法界众生离苦得乐之外,还要愿众生 "了知家空":了知家群无自性、无常、空寂、不永恒;不仅家空,我们自己也无自性,我们的身体是由四大(地、水、火、风)组成的,四大散去,我们也就消失了。四大散去,我们也会消失,所谓 "尘归尘,土归土",万物归空。这个家也是如此,只是一个暂时的组合,因缘聚则生,因缘散则灭;如果引申到周围的环境,我们周围的一切环境,包括所有的人、事、物,都是无常的,都是空性的。

无论我们今生对生活在一起的亲朋好友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这都是缘分的问题,要看我们过去种下的因是善因还是恶因,如果是善因善缘,那么家庭和睦,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如果是恶因恶缘,那么夫妻反目,兄弟成仇,实在是可叹不幸。但是,"报恩 "和 "报怨 "总是有道理的,也就是 "讨债 "和 "还债 "的道理,所以,行菩萨道的人,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随便种下恶因,而是积极结善缘,种善因;正所谓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反之,众生放纵自己的根性,随意作恶,当恶果出现时,才知道害怕和后悔。可见,要付出的代价是多么高昂!

因此,如果认识到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空的,就能知道这个五浊恶世不过是 "火宅 "和 "牢狱",就不会执着于它,就能摆脱它的迫害:就不会被这个家束缚,也不会被这个家的观念和形式束缚。这样,人就不会被家庭所累,更不会因为家庭而有无尽的烦恼。

待续


参考资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