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道信空见 > 佛法大师 >

探索《道经》第三十七章的哲学之美:无的智慧

2024-05-05 10:59 来源:未知

第 37 章 - 道常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夫子能守之,万物自化。

吾将以无名之朴镇之。

吾将以无名之朴镇之,吾不欲也。

不欲静,天下正矣。

"无为,无不为 "与前面的许多话相对应,也与最后一章相对应。"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有为而不争 "与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相对应。名可名,非常名。无名者,天地之始也;有名者,万物之母也。" 如果能理解这几句话,整部《道德经》也就理解了。老子的《道德经》只有这几句话,但他写了八十一章,目的是把它扩展开来,让每个人都能理解。以老子的修养和智慧,一章就够了,不用八十一章,就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如果人人都能悟道,他就只讲大乘佛法,不讲小乘佛法。他一看这些人不适合讲大乘佛法,就转回讲小乘佛法,一看小乘佛法还是不行,就又讲人乘佛法,孜孜不倦地讲了49年。释迦牟尼佛和老子都非常慈悲。

探索《道经》第三十七章的哲学之美:无的智慧

我们看经一定要真看,你真看的时候,经里处处是黄金。

道是自然无为的,它不会因为人、神、佛的行为、心态的力量而改变其固有的规律。然而,如果执着于无为,就会变得固执空洞。无是本,有是用,无是有,有还是无。有寓于无,无通过有而显现。

道无时不在,它创造了宇宙万物,创造了人类,却从不参与万物。道无为而无不为。这就是天道,自然的天道。

就 "自心 "而言,我们的 "自心 "和 "法身 "从不参与来世的成长过程,它只起监管作用。它只起监督作用。它的监管作用是,在关键时刻,法身要放出光明,照亮四和合色身,摄取后者,然后把四和合的自我从邪道引入佛法的修行之路,这就是法身的作用。但它不参与你平时的所作所为。自性法身一旦普照,就与大道融为一体,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化 侯王指的是下面的王,用《易经》里的话来讲,四行之内的三行和四行就叫侯王,五行之内的六行就叫代表庙堂的王。所以候王是作为一个中层领导。

我们体内的候王就是后天之心。如果让后天之心真正顺应大道之性,那么我们的自性之心(能量)自然就能得到守护和强化,此时万物自化。你不必参与万事万物,万事万物都会自行变化,这是大自然能量普照的作用,就像春天的雨水润物无声一样,万事万物都在悄然变化。你可以用自己的能量去实验验证自己,比如养了一盆花,这盆花枯萎了,但还没死,这时候你可以用能量(心)去跟花沟通,把能量注入花茎,过一两天花又开始茂盛了,这个实验我做过。

这个实验我曾经做过。每当你用心去对待万物的时候,它就会对万物有益,而当你不去用慈悲心与它交流的时候,这万物可能就要枯萎了。说不参与是相对的,真正参与才是绝对的,因为对万事万物没有脱离。很多人在修行时变得非常消极,说这和那与自己无关,这不是修行者的心态。真正修炼和理解的人参与一切,但他不干涉。干涉和参与是两个层面。干涉别人的生活,干涉别人的家庭,说你修行了,老婆对你不好,那就跟她离婚,这叫干涉;参与是用一种大慈大悲的心,用我的能量去照射你,去摄受你,但我不干涉。你们应该明白。

我们不干预万事万物,让三界万事万物按照它原有的运行规律,自行运行。

我将以无名的简单压制它。吾以无名之朴镇之,吾不欲也。无欲则刚,无欲则静。

这个我就是与道合一的我。震者,守也,治也。无名之朴即大道,我以大道治天下,自在之水滋养万物,万物臣服于大道,各正其命,无欲则刚,心净则无为,无为则无不为,天下自正。

我们要让自己的心态保持最平静、最平稳,达到宁静致远的境界,那么你的名和利就会淡薄,你也就远离了是非,也就远离了军旅生涯。在与人争斗的时候叫军旅生涯,比如单位竞争上岗,虽然没有刀、枪、炮、飞机,那种无声的东西已经在心中升起,枪炮的硝烟已经弥漫了整个心灵、整个头脑、整个思维,这就叫无声的战场。只有到了最安静的时候才会返朴归真,返朴归真是无名的朴素,是最原始的本来就是最美妙的,不修炼永远体会不到这种美妙。只有不断修炼,开发自己的智慧,你的静才会达到最至极的静,谓之恬淡,这个时候世界才会正。天地正,就是说你的身心可以完全安静下来,你也可以达到入静入定,身在心正。


参考资料

标签: